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6章:西域新疆大都司忠臣曾铣 (第3/8页)
、‘阿富汗’(波斯)、‘土库曼’(大宛)、‘月即别’(乌兹别克)、花剌子模(康居)等地。” 这时的崇祯帝朱由检早已不是当初即将步入“死胡同”的凡间帝王,也不会是差点死于“宫女谋杀案”的昏庸的祖宗“嘉靖帝”朱厚熜,故绝不会出现当年“嘉靖朝”那种所谓“感言收复河套者,斩”的官僚党争内耗了。 其实,“敢妄言收复河套者,斩”。这句从明朝大臣们嘴里说出话,背后却牵扯着一桩“千古奇冤”,而这“冤案”的主角名叫“曾铣”。但说到底,曾铣之死也不过是缘自一场明朝官僚内部利益集团间的官争斗而已。 曾铣是浙江台州人,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中进士,曾巡按辽东,因功升职为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后又改为巡抚山西,不久升职为兵部侍郎,因他深谙兵法韬略,善用战车火炮,并改良自造火器,从而克敌制胜,并且还多有实战经验,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造出“定时炸弹”的明朝军事将领。 当时,常进犯北方边境的蒙古鞑靼军多为骑兵,野战能力强,非明朝守军能轻易抵挡。为了能以步兵制胜,曾铣购置了大批战车。交战时,他将战车环列布阵,车上配置一定数量的弓箭手,车外复设士兵。 当鞑靼骑兵来袭时,车上弓箭手矢发如雨,车外士兵乘机斩敌马足,挑落骑兵,从而每战必胜,被鞑靼等蒙古部落骑兵惊为“天兵”。与此同时,曾铣还善用“火炮”等“先进武器”来克制强敌。比如有一次,鞑靼人又来围攻“陕西三边”,见其城门口立一高架,架上木偶载歌载舞,而城内却偃旗息鼓,没有一丝动静。 这引起了鞑靼人的警觉,不敢贸然进城。但士兵们却又倍感好奇,不肯离去,聚集在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