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 (第1/3页)
他给江家的谢礼建立在这份调研之上,所以看见什么铺面都要问一问。 来喜也感觉今天的谢星珩不一样了,头两天虽说平易近人,却客气有礼,一直拘着。 今天跟释放了本性似的,更有干劲,性子更加鲜活。 “本地主要种什么啊?现在五月了,快要收割小麦了吧?收完以后通常种植什么?黄豆?玉米?” 买完米再买面,买面的时候,谢星珩问了面粉的“祖宗”小麦。 来喜没种过地,江府有田产,依着往年农庄的产出,他说:“快了,一般六月收。黄豆玉米都种的,丰州别号小江南,粮产丰富,主要是种小麦、玉米、大豆。” 只是丰州的地界,被云台山占了一半,分割开了丰州与枫江,只算小县城。 两县紧挨着,枫江被山阻隔,流不到丰州。 枫江别号“水乡”,渔民众多,谢星珩家就是渔耕之家。 两县生态不同,一边重农,一边重渔。 环境都极好,土壤与水源肥沃,大有可为。 现在在丰州,就考虑农商。 返程买菜,谢星珩本着“来都来了”的想法,不怕多劳烦来喜,让他带着去菜场转了一圈儿。 现在没有固定的菜场,早市开了,各自登记占地方,背篓箩筐堆着叫卖,卖完走人,到下午就换了一波人卖小食小物件。 rou摊是固定的,屠户阔气,门脸很大。 “这是本县最大的rou摊,李屠户收了八个徒弟,县内酒楼的猪rou都是他家供应的。” 来喜介绍着,麻木找人要优惠,让谢星珩买到了便宜rou,又多送了两根剃得干净的肋骨。 谢星珩还买了猪蹄,四只。 他家就四个人,来喜以为这是一人一根,把谢星珩的“大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