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章 兴学 (第1/6页)
李世民两人走后。 温轮来报“公子,学堂已经建设好了,待将配套的桌椅板凳搬进去,便可投入使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何杨在村委会建立以后,发现几大部门负责人,虽能按要求正常开展工作,但各部门之间、分管的小组之间,信息传达等工作,还存在口口相传的情况,出现传达错误的情况。文书记录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鉴于目前村子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过教育,且村里大多孩童,在流民大量补充后,何杨也逐步停止对童工的使用。见这群孩子每日闲着无事,于是学堂成立的事情,便提上了日程。 在何杨调动温轮修建学堂后,何杨也让李铁去长安城里,聘请愿意到终南村教授学童的教书先生。 这段时间,李铁也物色了不少,但大部分人一听要到偏远山村教授孩童,哪怕何杨开出的薪资,每月高达100钱,大多先生还是拒绝了。 要知道目前大唐的俸禄,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若无粟则以盐代禄。 也就是说,八、九品官员一等俸禄也就每月也就350斤米,可以开出100文每月的薪资,基本媲美八品官员的月收入。 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大多抱着“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念,自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人的气节,让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找个事情谋生。 当然,抛开这部分曰夫子(指读书读傻的人)之外,也有部分人自愿放下身段,为了生计愿意来山村教书的先生。 跟随温轮验收完学校后,何杨便让人通知李铁,安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