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2节 (第4/6页)
,也是因北地严寒,温度与气候都与京城的差异很大,带去看看火铳有无异常。 裴行俭眼睛一亮:“好!” 他见过一次第二代火铳,与之前两代的铜铁为主的火铳不同,第二代火铳中的机括多用精钢。 钢铁钢铁,其实钢,也是一种铁——只有碳含量为0.2%~2.1%的铁合金才能称得上“钢”。 但在合适的高炉诞生前,只能炼出高碳含量的铁(倍于2.1%),于是不能成为标准生产用铁,只能称之为生铁。 生铁不耐弯折和拉伸,所以别说不能做建筑桥梁,就连做菜刀都差一点:现代优质耐用的厨房刀具碳含量大概是0.75%。 当然有坏处也有好处,生铁熔点低,硬而耐磨,倒是比较好熔化,然后去做锅、管状材质、炼钢的原材料等用。 总之,正如九年前,裴行俭问起姜握,这火铳的造价高不高时,姜握回答的:“成本还有很大下降空间。” 正是指,在高炉和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出现之前,炼钢一直是缓慢、昂贵的事情。 说起来,贝塞麦转炉炼钢法,虽然是19世纪才由贝塞麦取得的专利,但具历史的考据,早在十一世纪,华夏也出现过现代高炉的前身,即葫芦形状的炼钢竖炉,上端设计有炉身角,防止热量散发,提高炼炉的熔点上限。 也就是宋朝的发明。 于是站在这座宋代就出现过的‘高炉’前,姜握实在是有一点迷惑。 这么看,宋朝的武力科技(火药 炼钢)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顶流,那,到底是怎么了呢? 不过历史已成过去,而姜握这边的时间线,更是已经扭曲起来,且很有扭成美味麻花的趋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