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8 (第3/4页)
, 故称名帖为‘刺’, 这便是‘名刺’。之后改用纸,又称‘名纸’,而至本朝,虽还有唤‘名刺’‘名纸’, 但多通行‘名帖’了。” 这样讲古的内容姚素香是最熟的,答的一丝不错。刘嬷嬷笑着让她坐下,接着道:“香姐儿说的不错,这便是名帖的由来,如今各家交往都是要用名帖的,以后你们主持中馈自然也是要知道的。且不说今后如何,只是你们如今平常小姊妹做东玩耍也是用过帖子的,只不过你们用的随意,有时拿张小笺写上邀请就算了,可正经交际是不能的,宝姐儿你来说正经交际有哪些名帖。” 其实大家觉得宝茹才是‘万事通’,字面意义上的。大概是看了太多杂书,前世又有信息轰炸,宝茹什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了。而且与别人不同,大概是别的女孩子都是生在古代,一切所见都习以为常,反而不甚追究。而宝茹则因来自后世,对于古代生活细节种种敏感的多,大多还会当成一种‘知识’汇总搜集——所以夫子们也很喜欢让她回答问题。 宝茹整理了一下思路把自己知道的几种名帖列出来,才道:“一是拜帖,二是请帖,三是揭帖,四是说帖,五是副启,我所知的就是这五种而已。” 刘嬷嬷点头道:“照着宝姐儿说的记在纸上罢,说的很齐全。” 话毕刘嬷嬷又和众人细说五种名帖各是什么格式,称谓上有什么讲究。最后给每人都发了些纸,这些纸都不是一般纸张,就宝茹的眼光能认出最普通的白鹿纸、各种颜色的苏笺、奏本白录罗纹笺、松江的五色蜡笺、胭脂球青花鸟格眼白录纸、销金纸等。这些纸的大小也有不同。 “方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