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5 儒士之谋 (第1/8页)
关于重启“盐田”,并不是白瑾瑜临时起意的想法。 早在大汉灰羽城得知离国普降大雨盐产量断缺之时,白瑾瑜便在脑海中想象过前世所见的盐田。 只因为前世几次参观盐田给她的震撼实在太大。 在太阳的烘烤下,成片的水面晶莹剔透,仿若镶嵌在地面上的天空之境。 不用烧柴,也没有污染,还节约人力物力。 虽然白瑾瑜没有亲手干过,但在参观的时候见过几次盐田的运作流程,还听同行的导游介绍过。 其工艺属实算不上什么难点,无非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过日晒阵法水分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结晶池继续日晒。 当海水的含盐量饱和度超过海水的溶解极限后,就会出现结晶,也就是常见的粗盐。 这个时候的海盐还有些生涩苦楚,但比起以前的煎煮法制作出来的盐已经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最重要的是,晒盐的产量远远不是熬煮法能够比拟的。 离国沿海地势平坦,非常适合盐田的推广。 唯一能够影响晒盐法产盐的天气因素,有自己在也完全不是问题。 再进一步讲,以前的离国粮食大部分靠在大汉购买,这也是大汉身为宗主国的福利之一。 但即便大汉以市场价倒卖给离国,却也要花费大量的运输成本以及风险。 就比如说这次的大雨,冲断了大汉到离国的官道,直接导致离国国内断粮,甚至连半年都坚持不下去。 降雨的时间再长一点,恐怕整个离国就只剩下一片死地了。 当然,其中自然有大汉国故意限制离国屯粮的政治性因素在里面。 一旦晒盐法取代了蒸煮法,离国对木材的需求量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