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章 (第1/3页)
“哭昭陵”是唐代的制度中规定,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时, 可以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前哭诉,然后会有官员来处理。 发展到后来, 许多才子自认为怀才不遇、不遇明主, 也会到昭陵面前哭。 假如李世民去世后真得进入地府,大概死后和生前一样忙碌, 毕竟每天都得处理好多冤案和好多才子的心愿。 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唐人深感唐玄宗不如唐太宗, 昭陵前哭得人倍增, 李世民大概得忙死。】 李世民的表情顿时几番变化, 颜色十分精彩。 心情也几经起伏,一会儿高兴感动,一会儿悲痛担忧。 “安史之乱……”李世民皱眉看着这四个字,最终只能重重一叹,“朕反倒是希望昭陵前无人来哭。” 百姓过得太苦,无处解决,才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这个已经过世多年的先帝。 若是民间没有冤案, 才子都能有大展才华的地方,哪里还需要到昭陵前来哭? 他好不容易才让贞观朝民间有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却被安史之乱给迎面痛击, 仿佛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 “唐玄宗……”大臣们的心情也没轻松到哪里去, 原本剿灭东突厥的喜悦此时荡然无存。 李世民咬牙:“可惜隔得太远,不然怎么也得好好教训教训!” 【大唐以后得皇帝依然以唐太宗为榜样。 比如蒙元的成吉思汗, 非常推崇李世民会打仗,曾夸赞:“欲安邦定国者, 必悉唐宗兵法。” 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李世民铁粉。时时刻刻以他为鉴,还学习李世民写给儿子的为帝范本《帝范》。 给大家看一下记录: 洪武元年闰七月,太祖与侍臣观古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