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73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35节 (第1/7页)

    此前海森堡与薛定谔的激烈争论中,玻尔也横叉中间,毕竟海森堡大部分时间都在哥本哈根。

    不过玻尔是两头进攻:他当然反对薛定谔的连续性观点,同时也与海森堡有争论。

    今年春天的时候,滑雪度假归来的玻尔突然顿悟,提出了他最有代表性的量子理论:互补性原理。

    这个原理就是在此前的争论中慢慢形成的。

    玻尔深刻认识到了波动和粒子的两重性,而且是物质的一种内在属性,即光的本性有粒子性的一面,也有波动性的一面。于是在波粒二象性的事实基础上,玻尔提出了“互补原理”,试图回答关于物理学和哲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玻尔的互补性观点首先立足于波粒二象性的客观事实。光和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而波动性与粒子性又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说明二者在解释微观粒子性质时是互相排斥的。

    另一方面,波粒二象性不能同时被测出,就表明不会在实验中产生矛盾;同时,二者在解释微观粒子性质时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二者又是互补的。

    由此玻尔抽象出一个基本思想,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侧面,说明它们是“互斥”的;而另一侧面又不可完全放弃,因为在某种条件下,它们必须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

    说起来有点绕,但总归还是那句话———波粒二象性是自然规律,粒子性与波动性会在不同的情况被观测到,但它们都是存在的。

    玻尔通过“互补性原理”对量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