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门阀之上 第175节 (第5/11页)
吴来的奏疏里说,苏瀛陈兵乡里,大肆抓捕乡众。狱卒的证供里也说明,那天宫里来了人,从诏狱里提走了两名死囚。而两名僧人又曾在臣妾与兄长私谈时,擅近御前,杖刑而死。先前江恒不乏与我共事,最常说孤证不举。可是孤证不论罪就无事了吗?他们每一句话拿出来,虽不能在明堂之上夺人性命,甚至虽身死亦可作言。一旦使人猜测,所酿的祸乱,又岂是一个徐宁、一个陆冲可以抵的?” “苏瀛会想,三吴世族上书,陛下会如何看他,荆江要如何疑他。兄长会想,那两名僧人既死,徐宁将何以污他,陛下将何以疑他。陛下则会想,陆家是否要谋反,江东是否要生乱,中枢是否要有一场政变。” “眼下,南边就要打仗,总不能让方镇和方镇之间先打起来,中枢与地方之间先有隔阂,届时楚国趁虚而入,将荆江扬全占了吧?” 元澈不曾想到徐宁在洛阳搅风弄雨,竟还牵扯上了扬州。假设苏瀛在扬州行事失当,引发□□,那么洛阳这些意象也就可以有所指。 谶语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在于预言是否准确,也不是在于预言内容可以扭转舆论,而是当预言一旦有迹象可以印证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倾向于选择这种印证,它让相信的成本变得极低。假使扬州有一点点兵戈相向的迹象,一旦谶语传播的足够广,那么陆家就算没想反,也不得不反了。 话虽如此,可是元澈仍不得不保持这份疑心。徐宁着人假扮僧侣闯皇后殿是真,陆昭与陆冲密谈也是真。苏瀛畏惧荆江实力欲与中枢联合是真,陆归佯装受袭准备出掌荆州联合世家也是真。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他作为一国之君,也不能视若无睹。 何况陆家真的从未说过也从未想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