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9.录音奇遇记【下】 (第1/9页)
与上午的的录制流程相似,只是舞台上只剩下了一架钢琴,而台下多了两位观众。 - 录制已经开始半分钟,李安坐在钢琴前演奏贝多芬第十三号奏鸣曲,音乐厅内的气氛在音乐的渲染下逐渐呈现出一种安宁状态,使人如同沐浴在午后的暖阳之中。 或许这源于这首作品的调性,降E大调总给人温暖,另外贝多芬在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开始以一种不常见的行板取代了传统的快板。 缓慢的和声进行意味着无论谁来演奏,在乐曲开端都不会听到太过于复杂的和声变化,音乐色彩有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单调,但贝多芬的另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作曲生涯中期的开端就已能够轻而易举的将主属和弦玩弄于股掌之间。 情绪舒缓,色彩与力度变化微妙,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对演奏者的考验。 如何处理?音符就在乐谱上,仁者见仁。 李安的处理不算聪明,他没有过分得让音乐适中保持在一种孱弱之中,那样或许可以让音乐始终保持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之中,但这种安逸无疑是危险的。 因为一旦让音乐进入三十六小节,突然闯入的中段快板会让一切脱轨。 所以李安在开篇反复的六个弱奏中大胆的选择了在个别音符上加大下键深度,此种作法加深了音的厚重感,让人再感受轻柔温旋律的同时也不由得会将注意力放到那些被强调的音符上,不至于让听者在午后的慵懒中迷失方向。 回到钢琴音乐演奏本身,演奏者需要用双手和大脑引领着人们的听觉神经和意识向他设定的目标往前走。 说来轻松,做起来可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