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21_第260章 唯物主义心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0章 唯物主义心学 (第4/4页)

“人性本无善恶,乃周围的环境影响之,就以存天理而灭人欲来说,也不过是自宋而盛,孔圣人时都没有这种讲法的。

    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一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必然也会受到周围的影响,所以说水无常形,人无常态,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并无一定之规!”

    “那如何引导人心向善呢?”王守仁继续问道。

    “何为善,何为不善呢?这个概念首先就是模糊的,这就涉及到了朕刚才讲的第二个问题,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人人皆可理解的方法去格物,才能人人都能致知。”

    “然而格物之悟,是一种心境,每个人的领悟不同,又如何有一定之规?”

    王守仁对这点最为困惑,谁也不知道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而内心的那种感悟又无法明晰的表达,只能模糊的传递,所以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格出的感悟自然有所区别。

    “一加一等于几?”

    “二!”王守仁一愣,这不是筹科启蒙吗。

    “对,无论在任何地方,一加一都等于二,无论谁来算只要没算错,这一加一也只能等于二,这就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感受,谁也无法统一其他人的内心想法,心学不能,佛学也不能,诸子百家亦不能。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只能是客观的规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自然也就知道怎么做了。”

    “……”王守仁稍一思索:“这不是法家?”

    “也不能说法家,而是要通过实践去得出结论,要客观的,唯物的,辩证的看待问题。”

    王守仁愣了!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一个词也听不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