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章 战时对日经济 (第2/4页)
时候,日军自己都顾不上,就更别提保证伪军的生活必需品了! 但这样对伪军视而不见的动作和行为无疑是激起了伪军政机构的强烈不满! 所以,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伪军部队只能在辖区内偷偷摸摸的另外征收粮食和物品,但这样却是导致了日军掠夺的物资变少了。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农、矿资源也在不断减少,比如晋冀鲁等地区,小麦等11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941年比“七七”事变前减少16%。 据估计,华中地区15种农作物的总收获量,战时平均每年比1936年低20%到30%。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1941年,长江中游、平汉线及镇江一带.水稻收获量只有“七七”事变前的40%。 在矿业方面,比较突出的就是,在制铁业中占主要地位的土高炉产量,始终没有达到战前水平的30%。这种农矿产品产量日益减少的情况,对于日军的掠夺计划来说无疑是个致命威胁。 同时长期巧取豪夺造成了日军和沦陷区人民的严重对立,由于日军所到之处毫无节制,大量农民的口粮都被征走,从而引起人民以各种方式来逃避抵制日军。 纵观整个抗战,对日本来说都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以战养战,实际上越养越难。最后资源供应实在无力支撑,不得不挺进东南亚偷袭珍珠港和英美撕破脸皮,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