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第2/3页)
un全部的回复的时候,三天后苏溪又收到了braun的邮件,里面真正开始用严肃而专业的语气来给苏溪发来反馈。 里面还附带了几张braun手绘的图纸,这很符合老派工程师的个性,他们在受专业教育之初就面临手绘工图的门槛,那时候没有autocad这一说,图纸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专业度。 于是哪怕是现在,七十岁以上的学院派工程师依旧可以掌握一手难以替代的手绘图纸的功能。 braun的图纸简单明了,为了便于理解,他甚至给出了个人设计草图,去展示车身的流线,并且在某些位置用红色线条标注了负载较大的位置。 苏溪所呈现出来的构思,来自十几年后,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不仅超前,而且理念甚至也有区别,braun不是个守旧的人,他可以轻易理解这些先进的构思。 尽管赛车部件的形态历经变迁,但是实践之下苏溪直接呈现了一个改良后的方案,按理说很难挑出问题,但是braun仍然从自己的成熟目光中思考到了某些不足。 于是在苏溪的视角下,这场关于装置的跨时空讨论,甚至有在未来技术的技术上实现优化的可能性。 心里顿时升起一种久违的激动感,那种在苦行和不断重复之下茅塞顿开的心潮澎湃的感觉。 大概就是从braun的第二封邮件开始,苏溪开始在学业之外日夜兼程地不断去改进图纸,她做的东西有极高的实验成本,所以都无法进实验室,但是好在现在的电脑仿真如果考虑得当,是可以很大程度上代替风洞实验的。 苏溪与定居在英国的braun开启了长达数年的邮件联系,braun的每一个改进点的提出,需要苏溪花费几周到半年不等的时间去试错。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