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8节 (第3/6页)
。 毕竟水又不要钱。 阿鲤已经排好了水车模型。 “这是筒车,这是龙骨翻车。” 其实方才阿鲤从舂米开始讲起,也是她自己更关注吃的缘故。其实在农事上,水车更多并不是应用于磨面,而是应用于灌溉。 最原始的灌溉方式是什么?自然就是人自己拎个桶再放个葫芦瓢,一勺勺的浇去吧。 但人力有限。如此浇灌,实在是太费人了。 于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哪怕不懂能量的转换,但也创造出了最原始的水车。 大大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之所以说是部分,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合适置水车的地方。 直到元代农学家王桢的农书,以及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水利》里,都提过相同的问题:“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仍用戽斗。”* 何为戽斗,就是用竹篾等编成斗形,两人对站,拉绳汲水。 总而言之一句话:还是靠人浇灌。 阿鲤又拿起了一个模型背书道:“这是十多年前改进的高转筒车,‘车戽可积为池沼’——哪怕是田地比河岸高,甚至田地在山上,也能灌溉到。” 阿鲤自然说不清楚那么多原理,这种水车也是元明时候才有的,亦是写在王祯的农书之上“(高转筒车)日夜不息,绝胜人牛所转。此诚秘术,今表暴之,传于后世。”* 每回翻看这些农书,姜握都觉得,在古代愿意把这些‘秘术’‘农事’记载下来的人,当真是心有赤诚的科学家。 此时,阿鲤举起了最后一个水车。 “这是新式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